透过副猪嗜血杆菌的表面现象寻找疾病的本质
副猪嗜血杆菌病(或称猪副嗜血杆菌病)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猪病,不少人在剖检病死猪时,看到腹膜炎、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以及化脓性及纤维蛋白渗出物,胸水、腹水增多,或者从病料中检出副猪嗜血杆菌时,就轻易地作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在使用抗菌防治后,疗效往往不明显或用药时稍好,停药后又反复,总之未能收到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诊断时,只看到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表面现象,而尚未找到引起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真正元凶。
副猪嗜血杆菌广泛存在于养殖场,通常可从健康猪的鼻窦、鼻分泌物、气管黏液、扁桃体中分离得到。猪是副猪嗜血杆菌的天然宿主。虽然,其中部分的血清型对猪有较强的致病力,但在一般条件下,正常生猪免疫防御系统足以抵抗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的自然感染。总体来说,副猪嗜血杆菌基本上仍然是一种条件性的致病菌,只要生猪免疫防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常,就不容易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生猪只有在某些致敏因素的作用下,才对副猪嗜血杆菌敏感,才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促使生猪对副猪嗜血杆菌敏感的致敏因素很多,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环境卫生恶劣和应激、营养缺乏或过剩,以及其它导致生猪免疫防御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的有毒物质和免疫抑制因素等。
就目前国际的具体情况而言,引起生猪对副猪嗜血杆菌敏感的最常见的因素是新呼吸道综合征,包括日趋流行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即蓝耳,PRRS)病毒、猪流感病毒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RS感染的猪群中,有51.2%的肺脏中可以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鼻支原体。其中一些高致病力的毒株,因其可引起死亡损失,往往容易确诊,但那些非高致病力的毒株,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和分辨。正是这些目前仍广泛存在于生猪环境中的非高致病力的毒株,往往会破坏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黏膜屏障系统的完整性,致使被感染生猪不同程度地出现免疫抑制,从而为副猪嗜血杆菌的入侵开辟了道路。此外,可储存于猪三叉神经、已发生变异的伪狂犬病毒等也是导致生猪致敏的病毒性感染因素。可以说,在一个养猪场中,尤其是一个环境卫生标准不高、多阶段混养的猪场中,如果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存在连绵不断、反反复复的话,只要细心诊断,其根本原因很可能都是病毒性感染。
支原体,尤其是猪鼻支原体和猪滑液支原体,前者也会像副猪嗜血杆菌一样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后者可诱发架子猪和肥育猪的关节炎。它们在日趋流行的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发生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如果要分清病因的先后主次,则支原体还是首要的。这对养殖户来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果净化了肺炎型支原体,则副猪嗜血杆菌病自然也少了很多。当然,其它型支原体和细菌的感染,也可诱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例如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感染等。
环境因素也是引起生猪对副猪嗜血杆菌敏感的因素之一,例如保育阶段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就常常发生在饲养环境和地面卫生较差的猪场中。在通风不良、氨气或消毒难以彻底的环境中饲养生猪,也比较容易出现副猪嗜血杆菌。
由于生猪的副猪嗜血杆菌病与很多致敏因素有关,所以在其防制方面,也应有相应的对策。
1、在发现生猪有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时,重要的是细心和准确地找出引起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真正原因并加以消除,这才是解决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根本的和最有成效的办法。鉴于1周龄前的仔猪鼻黏膜就可能有副猪嗜血杆菌的寄生,因而仅仅通过早期断奶来消除该菌是不可能成功的。
2、对于副猪嗜血杆菌灭活苗可适当使用,但不必过分依赖。虽然一般实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菌苗对生猪有较高的保护率,但因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多(至少15种),且免疫原性不强,因此即使是菌苗质量良好,血清型对应的灭活菌苗,在生产中实际应用时,免疫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对一些一时尚未能找出引起副猪嗜血杆菌病内在原因的猪场,适当使用灭活菌是有一定好处的,但作为一个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良好的养猪场,在免疫程序中则不必将它作为一种常规接种的菌苗。
3、药物防治方面,从根本上说,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制应依靠环境卫生的净化,避免生猪受病毒和支原体的感染,但由于目前的生猪饲养环境大多受病原微生物的严重污染,所以要完全彻底地避免病毒和支原体的感染仍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适当的药物防治仍然是必要的,但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目前真正敏感的抗菌药物已不多,很难说哪种抗菌药物在各个猪场使用都是敏感的。一般而言,恩诺沙星、复方阿莫西林、替米考星等对相当一部分菌株仍敏感,但在使用药物之前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选择当地或本场最敏感的药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