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措施
奶牛乳房炎是临床多发、对养牛户造成较大损失的一种疾病。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它们是在乳房发生创伤和挤奶不当或乳房受冻时引起发病。
临床分为急性型乳房炎和慢性型乳房炎两种。
急性乳房炎:多发于产后一个月以内,临床表现为产奶量急剧下降,奶色变黄,有时奶中有絮状物,触诊乳房部位有热痛反应,乳房实质坚硬,严重病例可见明显全身症状,体温升高,腹泻,患畜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病毒和细菌进入血液,发生败血症而引起死亡。
慢性乳房炎:多由急性转为慢性,产奶量难以上升,患病乳房由于组织增生和纤维素化而发硬。
预防:临床上,奶牛乳房炎以预防为主,平时加强环境消毒,用碘制剂“聚维酮碘溶液”消毒,每三天消毒一次。注意挤奶时奶牛乳房和乳头卫生,也可用“聚维酮碘溶液”或“月苄三甲氯铵溶液”擦拭乳房和乳头,进行消毒。
治疗:要早发现早治疗。
急性病例,用“乳炎消”每天一袋,煎汁灌服,严重者用生理盐水稀释青霉素(40—80万单位)分数次注入乳腺实质,每天两次,在注入前最好先将乳房内乳汁挤净。
慢性病例,用“乳炎消”每天一袋,三天为一疗程,间隔一天,连用2—3个疗程,直至乳房肿块消失为止。